2024第11届中国(北京)国际智慧养老产业展览会
CBIAIE 2024第11届中国(北京)国际老年产业博览会
2024年10月11-13日      中国国际展览中心朝阳馆

EN

今天是2024年05月15日,距离开幕还有 148 天

EN
关闭

2022中国(青岛)国际储能技术及设备展览会

12月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养老产业发展再成焦点

2022-12-29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于12月15日起在京举行,为明年我国经济把脉定调。会议指出,着力扩大国内需求。要把恢复和扩大消费摆在优先位置。增强消费能力,改善消费条件,创新消费场景。多渠道增加城乡居民收入,支持住房改善、新能源汽车、养老服务等消费。

以本次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为指导,结合新康养行业的发展,新康养研究认为以下三点应重点关注:

一、坚持“稳字当头、稳中求进”。这是会议对于明年宏观政策的定位,目标是更好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更好统筹发展和安全,全面深化改革开放,尽快实现经济平稳运行甚至整体好转。其中,会议重点指出了实施好扩大内需战略,增强发展的内生动力,这不仅对于新康养服务业是一个利好消息,同时也为其经济发展指出了方向:在保持谨慎不冒进的前提下,稳步发展。

二、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新康养研究认为,新康养产业需求和供给双升的态势不可逆转,然而目前的发展情况与预期还无法匹配。因此,在政策引导、社会消费、市场进化等方面的影响下,政治、经济、社会各个维度都还有更大的市场发展机遇。

三、创新,是新康养行业的发展的加速器。对于此次会议提到的房地产来说,传统的房地产思维方式,已经不适应新时代发展的趋势。会议继续强调,要坚持“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定位,预期房地产调控政策,2022年仍然不会放松。 这也对养老产业,康养地产等新业态是个预警:创新,才能适应新时期的发展。

01

养老产业遇顺风

如文章开篇所说,中央经济会议将养老服务规划成扩内需重要场景,并将其提升到和房地产、新能源汽车同样的高度,可见其重要性。

养老产业既是涉及亿万群众福祉的民生事业,也是具有巨大发展潜力的朝阳产业。全球经验表明养老业消费市场正呈现着爆发式增长态势,即将引爆全球,中国养老产业市场崛起就在眼前,但我国养老业消费供给结构待调整、供给质量不高、优质从业人员稀缺等问题仍然存在。

新康养研究认为,政府政策的引导,是后续推动养老业向精细化、专业化和市场化等方面优化,从而实现行业高质量转型的发展领纲领。

自2013年《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的若干意见》对养老服务业发展做出了顶层设计和全面部署以来,政策频频发力,有望进一步加大对养老服务消费的支持力度,加快推动养老服务业发展、全面放开养老服务市场。

近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扩大内需战略规划纲要(2022-2035年)》亦明确提出,增加养老育幼服务消费。适应人口老龄化进程,推动养老事业和养老产业协同发展,加快健全居家社区机构相协调、医养康养相结合的养老服务体系。发展银发经济,推动公共设施适老化改造,开发适老化技术和产品。

诸如此类政策文件,为养老产业发展创造了空前利好的政策环境,深化放管服改革,拓宽养老服务投融资渠道,扩大养老服务消费,鼓励社会力量参与。随着2022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将养老服务消费摆在更重要的位置,后续预计在“扩大国内需求、增强消费能力”的发展要求下,围绕“养老消费”的政策还将持续加码,从而有利于多措并举激发养老消费潜力,培育养老服务消费新业态。

02

养老地产防风险

从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的表述来看,支持房地产市场平稳发展的大背景不变,并进一步强调“保稳定”,还支持刚性和改善性住房需求,对房地产在恢复和扩大消费层面有着重要作用,提振了市场信心。

这同时也为养老地产的发展也指明了方向。养老地产行业具备一定的地产属性,由房地产开发企业或相关的社会机构推出适宜老年人居住、符合老年人心理特点及生理特点并能够满足老年人社会活动需求,为老年人的健康提供良好基础设施保障的老年住宅产品。

养老产业的支柱即为养老服务和养老地产,二者相辅相成,互助发展。

在中国老龄化逐渐加速的市场阶段下,激发了房企、险资、专业养老运营机构等大举进攻养老产业的决心。自2013 年以来,万科、保利、招商在内的品牌房企均开始布局养老地产的开发,泰康、中国平安等险资也已经在范围内大力布局养老地产项目。如今,养老地产开发、运营“标准化”体系的逐渐成熟,形成例如泰康之家、椿山万树等养老地产品牌,助推房企在养老地产领域进行快速复制与扩张。

随着国家各项养老产业政策的纷纷出台,未来养老地产行业将从自由生长模式切换到规范发展阶段。此次会议就把包括养老地产在内的房地产内容放在了重大经济金融风险的框架下论述,充分说明了房地产防范风险上升到新的高度,也说明防范风险工作成为房地产的一项重要工作。各地在积极做好房地产工作方面,更需要从风险防范的角度做好新的工作。

分享至:

联系我们

电话:+86-157 1292 7159

邮箱:1810543204@qq.com